美国加征关税背景下,企业如何利用原产地规则提前布局规避高关税?
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的当下,美国加征关税严重影响众多企业。今天,我们就来聚焦企业应对之策,看看如何巧用原产地规则提前布局,有效规避高关税,为企业发展寻得生机。
一、美国原产地规则的运用
通过改变供应链及产线布局,从而改变产品原产地,是避免高额加征关税的一个路径。对此,企业需深入理解美国复杂的原产地规则体系,并结合自身生产流程制定合规策略。
美国原产地规则主要分为: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体系与优惠原产地规则体系。前者适用于最惠国待遇、政府采购及贸易救济等场景,其核心判定标准包含”完全获得”与”实质性转变”两大原则。”完全获得”标准适用于完全在单一国家境内完成生长、生产或制造的产品,而”实质性转变”标准则聚焦于产品加工过程中最后一次发生实质性改变的地点,需综合评估产品名称、用途变更、加工增值比例等关键要素。
由于原产地规则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在实务操作中,企业若选择通过改变原产地来降低关税成本,应当:首先,系统研究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发布的原产地判定细则;其次,对生产流程进行量化评估,特别关注关键加工环节的价值增值比例是否达到”实质性转变”的法定门槛。
二、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点
首先,由于特朗普关税决策变动的频繁性和不确定性,企业需密切关注关税变动趋势和进展,从而确定更加适合的供应链布局调整安排。比如,此前较为普遍采用的东南亚设厂、产线迁移北美(墨西哥、加拿大)的方式, 在最新的“对等关税”措施下面临新的变化。多数东南亚国家也被征收了高额关税(如越南46%、泰国36%、柬埔寨49%),但对英国、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关税仅为10%,而符合美加墨协定(USMCA)要求的产品将继续免于对等关税的影响。因此,企业可结合自身产线情况,灵活调整生产布局,通过在低关税国家生产加工及改变原产地,从而降低关税成本,并提升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要重点关注原产地改变的有效性和合规性。原产地规则具有相当的复杂性,通过“实质性转变”改变中国原产地并不是简单的增加海外生产组装环节或在海外工厂添附产品价值,在不同行业的具体产品中,CBP评估产品发生实质性转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在半导体行业的某些产品原产地认定中,CBP更重视晶圆制造环节对相关产品特性形成的影响,在某案例中,针对某晶粒(die)形式的微控制器单元(MCU),尽管该MCU晶粒在中国台湾地区完成晶圆制造后,其测试、背面研磨和切割等工艺在韩国和菲律宾完成,但CBP在裁定中指出后续加工环节并未改变晶粒的本质或其设计目的,因此认定原产地未在后续加工地发生实质性转变,最终裁定MCU晶粒的原产地为中国台湾地区。
在规划布局的过程中,除企业内部评估、向第三方专业机构咨询外,也可利用美国海关原产地预裁定制度,通过申请预裁定预先评估其采取的关税减免策略在法律上的合规性与可行性,以成功降低关税壁垒对企业业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