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所有文章-行业资讯-正文

稳外贸当务之急是"外保渠道、内保产能"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备受各方关注。为全面评估疫情对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恢复生产、稳定经济提出政策建议,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来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场机构的多位经济学家。系列文章将陆续刊发,敬请垂注。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外贸外资领域也受到影响。近期,商务部出台了多份文件,以应对疫情,稳外贸、稳外资。如何看本次疫情与2003年非典疫情对外贸影响的可比性?如何理解近期系列新政?外贸企业复工复产怎么推进?外贸企业如何自救?记者采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
白明认为,外贸方面,疫情期间稳外贸的着重点要放在救企业,当务之急是“外保渠道、内保产能”。他建议,可以用“点对点”的方式解决当前企业遇到的资源配置、人员配置的难题,保住“长三角”和“珠三角”,我国外贸的根基就在。
疫情对外贸有考验,关键在于扬长避短
证券时报记者:很多人会拿这次疫情和2003年非典疫情作比较。能否请您谈谈当前我国外贸形势与17年前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
白明:与17年前相比,我们的外贸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不同,有利条件也不同。
第一个,17年前,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不久,疫情带来的短期挑战迅速被入市红利所弥补。但现在入世红利已经被利用得很充分了。在这种的情况下,未来单纯的规模扩张的空间变得不大。
第二个,17年前,在全球产业链里,中国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当时主要从四小龙手里承接产业转移。没有产业外迁的挑战。
第三个,17年前,尽管当时我们面临一些贸易摩擦,但规模都不大。当前,逆全球化持续升温发酵,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经济体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也愈演愈烈。迄今为止,美国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已经延续了近两年时间。尽管中美两国在2020年1月15日签署了经贸磋商第一阶段协定,但并未让美国放弃“美国优先”政策。
第四个,17年前,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是现在因为劳动力成本原因,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挑战。同时,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贸的自身容易“受感染”,特别是中国制造,也处于容易“受感染”时期。
但是我们也很多有利条件,比如,当前外贸发展的产业基础比17年前强多了。我国已经成为贸易大国,很多国家离不开中国制造。从规模上来说,17年前我国的制造业并不很发达,但现在美国、日本、德国三个国家的制造业规模之和都比不上中国。我们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我们是唯一齐全的。
从发展态势来看,近年来我国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多话语权,这表现在,某些工业领域,如高铁、核电、手机、家电等,我们不仅是缩短了与国际上的距离,甚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还表现在通过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此外,中国对外商谈的自由贸易区数量也在稳步增加,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了沿海省份全覆盖,这是外贸发展的高地,是我国外贸发展可以利用的手段和平台。
所以,新形势下,我们既面临挑战,也有机遇。我国外贸发展的制度环境没有变,发展机遇期没有变,关键是看怎么能够扬长避短。
外贸企业要先活下来,当务之急“外保渠道、内保产能”
证券时报记者:您提到扬长避短。近期,不少地方和部门已经出台了支持政策措施,以应对疫情影响。能否请您谈谈对于政策和企业,应对疫情有什么建议和补充?
白明:首先,短期内所有事情要服从防疫的大局。其次,在疫情防控期间,外贸政策措施的着重点要放在救企业,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外保渠道、内保产能”。
目前不少外贸企业面临的情况是,开工开不了,旅游、物流运输也都受到影响。还有一些订单取消了,新订单也不敢接。在这种情况下,政策要去支持企业。从这个角度讲,出台的减免税收、贷款延期偿付、收费降低、减免租金,还有政府部门提供一些便利企业的公共服务都非常及时。未来,这些短期措施能否切换成长期措施,需要一定条件。
而企业“外保渠道、内保产能”如何做?“外保渠道”实际上就是要力保企业跟客户的关系别断了。做多不行,咱做少;大钱赚不了,赚小钱或者不赚钱,少亏损。只要把渠道维护住,企业可以暂时让利。我国制造之所以有竞争力,关键是这些产业产能摆在这儿,其他国家短期内很难形成这样的竞争力。所以只要产能在,我们就有机会打翻身仗。
“内保产能”除了要尽量保住外贸渠道,还要把国内市场看成全球市场的中国分厂。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市场开放,不是说专门留给国外的企业,而是谁好我用谁。我们的企业为什么不可以拿出更好的、有竞争力的产品给国内市场呢?我们的企业要把全球市场的中国分厂给用好。这样企业就能留得青山在。尽管企业可能吃不饱或者甚至吃不好,但他能活下来。活下来,一旦疫情跨过去,就有大幅的恢复增长的机会。
证券时报记者:请问出口转内销手续复杂吗?企业会面临哪些问题?
白明:确实会有,但并不是说办不到。会遇到的问题可能有比如一些标准不一样,有些生产工艺可能要改。但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产品转内销也需要分层,不同档次有所区别。这需要企业增强适应力。
再有一个就是渠道问题,比如说怎么能够进入中国的超市?进入国内的零售渠道?传统营销渠道进入并不容易,但目前国内电商平台发展如雨后春笋,线上交易线下,线下体验前景很开阔。这时候就是看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复工复产进度把控应充分授权地方,首保珠三角和长三角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国内除了湖北外已经在分类分批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但也可以看到前期一些地方还是相对谨慎。请问对此您的看法?
白明:分类分批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我认为是对的。我们还没有能力做到大波的农民工返城务工,而不出现问题。大环境保证不了,但是小环境是能保证。所以目前,我们就把有限的检测能力用到重点方面,有些非急需的企业,还是暂缓开工。让这批人员暂时留在当地去隔离。
对于暂时不能开工的制造业企业,这时候是不是可以把研发给搞起来,打好基础,找准一个更高的站位,为未来重返国际市场能够找到一个更高的位置。疫情过去,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水平,捷足先登。
至于复工复产进度的把控方面,我认为需要充分下放给地方。因为地方最了解本地情况,而且现在这种高压形势下,地方政府也知道出了问题很麻烦。同时,地方政府还有发展经济的压力。所以怎么平衡?他自己会把握,成熟一个、放行一个。
证券时报记者:复工复产过程中,资源、人员配置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您可否提供一些建议?
白明:我认为是可以进行“大扫除”。疫情严重的地区,需要严防死守,主要是加强力量,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有一些感染人数较少的地区,在加强防疫工作的同时,主要是及早开工。
从全国来看,建议考虑可以按照做一些区分,感染人数较少的用工输入地和感染人数较少的用工输出地进行“点对点”对接。比如说,甘肃当地的劳务人员,经过上车体检,下车体检,途中监测的方式,通过经过消毒后的火车,直接运送到到苏州或者东莞等地。
资源、人员的配置在没有条件充分自由配置的情况下,这种方式能解决不少问题。现在已经有的地方采取了这样的方式,主要属于生产一些国家迫切需要的产品的企业。下一步,建议可以将这种方式推广到出口产品生产上。
我也相信,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力开展,全国的多数地区受感染人数会稳步下降,这样能够对外输出劳务人员的地区就越来越多,甚至连成片。解决资源和人员流动的方式就可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这种方式可以全面开展吗?
白明:选择从点到哪?首先要保一些外贸大省,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沿海城市。这两个三角不出现大的问题,我国外贸的根基不会动摇。
除了“点对点”运输,我还建议形成一个绿色运输网,也即无疫情的运输网。在高速公路上,制定高级别的消毒防疫要求,形成不同地区之间的清洁对接。
总体来说,面对疫情,企业可以考虑各种方式应对,但前提是不能够形成变相的这种对防疫工作的带来新的难度。
但是如果说增加了防疫工作的难度,就要经过评估了。风险点在哪?怎么防控?这方面地方政府最有发言权,我们只是旁观者。把控的原则是防疫优先,短期内所有事情要服从防疫的大局。
在防疫保证的情况下,分类管理,有些地方优先开工,有些地方在一定的限度内灵活用工,为企业创造可以复工的小环境。从小环境逐渐扩大成大环境。
外贸发展内生增长动力强劲
证券时报记者:近期,商务部出台了围绕稳外资加强外资企业服务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关键期,可否请您谈谈更好推进更大规模对外开放,应对疫情的建议?
白明:最根本的是改善营商环境。不是某一件事能让企业下决心外迁,但多因素交织,就需要我们充分给予重视。
我国外贸正在从传统竞争优势向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转变。营商环境也是如此。现在谈营商环境,主要谈的是政策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但是恰恰我们不能忘记环境的本源,即:生态环境、卫生环境,这些更是营商环境。
吸引外资,我们的绿色发展要先行,要建立一些绿色发展先行区。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包括各种的卫生检验检疫。
证券时报记者:最后可否请您谈下,本次疫情给外贸带来影响的整体判断?
白明:短期影响会比较明显,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的外贸发展内生增长动力仍然强劲,外贸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恢复性增长。只要疫情时间拖得不太长,对于经济的影响很大程度上会补回来。
主要原因是,中国发展制度环境没有变,发展机遇期没有变,我们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不断加速,从传统优势转到贸易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已经迈出了很多步,需要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结果。
我们有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在某些领域上技术已经做到了国际领先。我们还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目前国内市场的满足度还并不高,国内的城市化、信息化建设能够释放出很多新需求,这与很多国家不一样。
我国外贸不缺产能,即使面临疫情,也不缺产能!我国外贸的问题:缺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海外渠道,一直都缺,这个渠道是一个综合的海外运营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从来不在我国出口商手中。因此,疫情本身不是我国外贸困境的原因,只是加深而已!
解决海外市场渠道管理,才是我国外贸的出路!
但是,请不要用你那套管理本朝渠道的模式去运营海外渠道!
——微言微语来自陈硕老师(双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MBA、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省外经贸厅贸易顾问,西安世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高级讲师。香港国际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香港贸易促进会会员,《粤港中小企业贸易论坛》主讲人之一,曾任世界500强的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进出口六部部长,中粮集团驻香港、加拿大商务主办,惠尔普(美)上海有限公司南区经理和运营总监、深圳某著名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香港IBT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首席咨询师,东京丸一综合商社西北区市场总监、珠海威玛石油设备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多年来先后在上海、北京、山东、浙江、江苏、四川等地举行了600多场国际贸易专题讲座,为近百家企业做过专门内 训或顾 问服务,受到企业和学员的广泛好评,陈先生具有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典型的实战派讲师,20多年的外贸业务管理经验,特别在处理外贸业务疑难问题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技巧,具有娴熟的业务技能和极佳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国际贸易术语有极精确的理解,同时陈先生还将传授很多创造性、边缘性的操作手法与心得同大家交流和分享,每次都令学员意犹未尽,茅塞顿开。
现任职:
新加坡恒信泰富投资有限公司合伙人,香港汇创投资董事,香港瑞丰德永独立董事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离岸金融与跨境投融资”“海外并购实务”“国际化战略”课程导师与主讲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中国自贸区战略”课题组顾问,“自由港与自贸区金融创新实践”讲座教授
香港投资推广署顾问,香港贸易通资深顾问
商务部研究院及商务部培训中心“一带一路与自贸区”课题组顾问。国内多家自贸片区专家组成员
徐工集团海外战略顾问
中车株洲所(原南车)及美的集团海外战略专家组成员
主讲课程
外销团队建设与管理暨外销人员的考评与激励
外销团队的商务沟通能力提升与团队建设与管理
外销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外销团队的高效管理
外销人员职业规范培训纲要
团队意识与外销员的自我价值修炼
国学理念与外销团队管理
打造高效外销团队赢取超值海外订单
涉外经营财务管理实务
涉外财务管理与国际融资
海外投资与跨国经营
涉外税收新政研讨与进出口企业涉外税收筹划
进出口税收筹划
国际税务和国际结算专业财务
国际贸易离岸操作、国际避税与涉外税收筹划外贸员工管理
国际贸易结算与出口退税新政策实务
出口退税新政研讨与进出口企业涉外税收筹划
出口退税新政研讨与进出口企业涉外税收筹划及国际结算
加工贸易内训课程
电子帐册与联网监管
海关稽查应对及进出口关务处理技巧
保税港区监管政策解析
进出口核销专题讲座)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如果在外贸工作中有不清楚的可以向世商管理刘希洪专家咨询,我们20多年专注企业供应链安全管理培训,涉及国际贸易、关务培训,AEO认证、海外营销、进出口实务、海关新政、商品归类、人力资源、生产管理、战略采购、供应链物流、中高层管理,通用管理等。提供企业内训和公开课及咨询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