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换个角度看中国出口
中国出口的多元化发展、贸易链的适应性调整、中国企业应对竞争的能力,都对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有承托作用。
2018年12月中国制造业PMI进口和出口订单指数均进一步下挫,已接近2015年最低点,出口订单和进口需求都出现了明显恶化。2018年11月,中国出口同比跌至5.4%,前期“抢出口”的支撑作用大幅衰减。2018年以来全球出口增长明显放缓,也在加剧中国出口减速的担忧。
在此情况下,市场对2019年、特别是上半年中国出口非常悲观。但会不会有超预期,或者市场关注不够的因素,令2019年的中国出口不致那么不堪呢?
因素一:对“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有望相对平稳
2008年次贷危机后,中国外贸出口结构的多元化得到长足发展:对传统欧美日国家的出口占比从2007年的46.1%下降到2017年39.9%,而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出口占比则从38.5%上升到44.4%(图1)。2018年9月发布的《“一带一路”贸易合作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总额增长8.5%,高于整体出口增速0.6个百分点,占出口额的34.1%。尤其是,次贷危机之后,中国整体出口与对“一带一路”主要国家出口的增速相关性明显增强(图2)。
图1:中国出口多元化趋势明显
图2:次贷危机后中国对一带一路出口重要性上升
也就是说,随着中国出口结构的升级、出口范围的拓展,出口增长愈发取决于全球整体需求。我们认为,在全球流动性收缩节奏大概率放缓的情况下,2019年全球经济失速下滑的程度可能并不太高。IMF也给出了相近的预测:在全球出口表现最差的2015和2016年,全球GDP实际增长是3.5%和3.3%,而当年IMF对全球GDP的预测在3.1%,低于实际表现;2019年,IMF对全球GDP增长的预测值仅从2018年的3.73%略微下调至3.65%。目前,尚没有充分迹象支持2019年全球需求重返2015年的低迷态势。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和“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作为应对外贸环境变化的重要抓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引起周遭国家不少的非议、担忧甚至抵触,但只要我们采取更加务实的态度,以共建的态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让这些国家更多地参与进去并分享利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望成为中国出口的一个稳定性力量。
因素二:对欧洲地区的出口有望相对平稳
2008年次贷危机前,对欧盟出口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超过20%,比美国体量更大;次贷危机后,对欧盟出口占比有所下降,近年来稳定在16%左右,依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期,市场对欧洲经济的谨慎情绪与日俱增,但2019年欧洲经济未必“一烂到底”。事实上,欧元汇率对于欧洲经济具有不可忽视的滞后影响作用。我们看两组数据:
1)2014年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VS花旗经济意外指数的欧洲与美国差值(反映欧美经济相对景气度),存在一种较稳定的领先滞后规律。2014下半年,因欧美货币政策分化,欧元兑美元大幅贬值,2015年欧洲经济表现持续强于美国;2016年,因英国脱欧引发欧元区不稳定预期,欧元兑美元再度下挫,2017年欧洲经济表现再度显著强于美国;2017年在欧洲靓丽的经济表现下,欧元兑美元显著升值,2018年欧洲经济表现明显弱于美国。若这一规律成立,2018年欧元对美元再度贬值,将使2019年的欧洲经济存在边际上超预期的可能(图3)。
图3:欧元汇率对经济增长呈现出领先规律
2)领先1年的欧元兑美元汇率与欧元区制造业PMI的良好相关性,也暗含着2019年欧洲经济好于预期的可能性。而若2019年欧元区经济表现还不错,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也有望保持相对平稳。
因素三:不要低估中国出口企业的韧性和调适能力
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当年中国加入WTO时,也有打开国门引入竞争后,中国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行将全军覆没的耸听危言。但此后却是中国最快速腾飞、享受全球化红利的十几年。经过1998年供给侧改革的痛苦出清后,中国纺织行业从2002年开始进入爆发式增长:到2011年的10年时间里,中国纺织业出口额增长4倍,工业产值增长4.8倍,企业数量增长0.9倍(图4);中国化纤、纱、布、呢绒、丝织品、服装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纤维加工量占全球比重已提高到2007年的50%左右,继续保持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的地位。同时,纺织行业的技术改造升级也取得了长足进展,2007年出口服装面料自给率从50%左右提高到70%以上。历史会否重演?否极能否泰来?
图4: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业繁荣发展
2)我们近期草根调研了解到,在中美贸易冲突的不确定背景下,不少出口企业看好转口贸易的前景,也在积极需求以第三国作为“通道”的迂回出口方式;也有部分企业加快了对外(越南等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生产线的步伐。中美互征关税以来,中国进口大豆的结构变化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窥见全球供应链重构的趋势。每年4-10月中国主要从巴西进口大豆,11月到来年3月则以进口美国大豆为主。2018年7月中国对美国进口大豆征收25%关税后,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的比例在9-11月连续保持在94%以上,进口巴西大豆绝对量的降幅要大大弱于往年同期。
此外,我们调研的相当部分出口企业反映:目前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征收10%关税,企业通过与供应商共担、终端产品涨价、以及人民币汇率贬值,基本上可以平抑掉影响。这些企业相对来说更关切其它几方面压力,包括去产能造成的原材料涨价、不断提高的环保压力、社保收紧带来的成本提升、以及人民币汇率“上蹿下跳”带来的套保损失等,这些对企业经营造成的冲击更大。如果在2019年3月1日之前中美之间能够达成协议,贸易冲突不致进一步升级的话(目前看起来概率很高),叠加一系列民企纾困和减税降费措施的相继落地,那么,中国对美出口增长有望录得一个更低但却更稳定的增速。
结论:从最好处着眼,做最坏的打算
中美贸易战是一场持久战、消耗战。但当前国际贸易格局并未完全脱离多边体系的框架,中国出口的多元化发展、全球贸易链的适应性调整、中国企业逆境生长和应对竞争的能力,都对中美贸易战的冲击有承托作用。2019年中国出口势必要下一个台阶,尤其是经过2018年“抢出口”的透支之后,但或许并不像2015年那般萧瑟。
相比之下,提高中国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加迫在眉睫。这是当年“广场协议”后,日本和德国的出口增长很快得到恢复的关键。尤其是,1990年代日本虽然遭遇美国战略遏制、房地产市场崩盘的重大冲击,但并没有阻挡日本制造业高端化的道路:依靠大量的对外投资,1990年代日本制造业进一步向装备制造和中高科技产业集中,日本中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从1990年的50.9%进一步上升到2012年的5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任务的第一条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是中国经济持续有质量增长的根本利器。